首页

女王足调男奴视频

时间:2024-04-30 15:15:00 作者:尺素金声|实物量指标有热度,中国经济走势将持续回升向好 浏览量:47337

  中新网兰州11月1日电(记者 刘文文 张玉玺)一座光伏电站究竟可以用多少年?准确的数值目前尚不可知,但位于甘肃兰州的一座电站用另一种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隆基绿能、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与新华网日前联合主办“以初心敬初心:中国光伏四十年”探访中国现存最老光伏电站主题活动,记者走进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探访中国现存最老的光伏电站。

  这座坐落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的老电站,是中国现存最老的光伏电站。该电站于1983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园子乡小岔村落成,后搬迁至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有着中国现存最老的光伏电站。该电站是我国首座10kW太阳能光伏电站,于1983年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园子乡小岔村落成,后搬迁至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中新网记者刘文文 摄

  据介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园子乡小岔村是当时甘肃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地处海拔2600米的群山之中,交通十分不便。1983年以前,因为没有电力供应,人们生活仅靠豆油灯、煤油灯和蜡烛照明。但是这一年,一座光伏电站的建成,让小岔村第一次通上了电。1983年,我国首座10kW太阳能光伏电站在此落地,为当地130户家庭几千名老百姓送去了电和光明。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世民介绍,该电站的光伏组件采用36片单晶102X102绒面电池片封装,单体组件标称输出功率45峰瓦,装机容量10千峰瓦,采用200个900安时的蓄电池组成直流电压200伏的蓄电池组。

  如今,在西北地区,经过了40年寒暑、沙尘等恶劣气候考验,这座10kW光伏电站依旧稳定运行、持续发电,至今还保持着7kW功率。

  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施正荣表示,甘肃的这座40年光伏电站,验证了晶体硅光伏产品确实可靠。“业内给光伏组件的质保时间是25年。40年的事实证明,25年是没有问题的,它还可以运营更长的时间。”

  隆基绿能创始人、总裁李振国进一步指出:“这座光伏电站真正的财务收益,比我们的财务模型更好。这意味着我们原来测算的,无论是能量回收周期还是材料回收周期,这些指标将来都会比我们预测的要更好。”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特别顾问李宝山指出,几十年来,中国光伏发展经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各种变故和洗礼,如今已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在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记者还看到了很多保存完好的太阳能组件产品,这些光伏“老物件”记录着过去几十年来太阳能发展的点滴和进步。“回顾光伏发展的历史,新能源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太阳能发电成本大幅下降,已经成为可替代传统能源的重要选择。”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说。

  在周剑平看来,这个老光伏电站伴随中国和世界光伏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绽放出了一个中国光伏历史上建成最早、运行最久的光伏电站之花,也为中国光伏电站长期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中国光伏发展历史远远不止40年,目前也只是迈开了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太阳能发电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人类的文明离不开光伏发电。”李世民说。(完)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新健康丨专家谈乳腺癌诊治:推动分型精准诊疗 提升创新药物可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大陆重要的农牧渔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之一。苗栗是农业大县,农特产品丰富多样,一些产品摆上湖北商超货架。多年来,湖北与苗栗在农业方面保持密切交流与合作。

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沈阳举行

该技术装置在太原、忻州等地的电缆沟道和城郊偏远地区输电线路安装试用后,取得显著成效。这不但实现公网信号盲区电力线路温湿度、烟感、覆冰、有害气体等环境数据的实时监测,而且可精准定位500米范围内因火灾、积水、覆冰等灾害导致的线路故障位置,电力线路故障定位时长由1天缩短至3分钟,极大提高故障发现和处置速度。自2023年7月以来,已累计处置线路故障58次。

昆明2月20日电(龚强帮 李开凡)记者20日从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获悉,该局工作人员与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在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植物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与镰萼虾脊兰极为相似的虾脊兰。通过研究对比,确定为兰科虾脊兰属一新种,并以其发现地命名为盈江虾脊兰。

歼-15起飞前山东舰上“彩虹人”有多忙?现场画面来了

经过调查,警方先后将黄某、邱某、许某等三名犯罪团伙骨干抓获,三人均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若干年,但朱某在逃。今年2月,警方掌握到朱某动向,随后通过其家属反复做思想工作,朱某最终回国投案自首。目前,朱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完)

国内矿藏价值万亿,马来西亚向中国寻求稀土合作

一泓碧水流淌千年,哺育了两岸百姓。到了上世纪80年代,因水系改道切断了水源供给,加之两岸污染物大量排放,穿紫河一度成为“臭水沟”,成为当地人的“心头之痛”。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